爸妈可以玩手机,孩子却不行?生活中的“双标教育”会让娃变叛逆
发布日期:2021/09/24 18:46:53
生活中的双标无处不在,基本都是出于个人对于自己的,或者某人的宽限高于另外的人,造成了两个衡量标准,这样就是最典型的双标行为。
听起来有点矛盾,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对待的做法,会让被强行要求的人感觉很不舒服,甚至引起心底的愤怒。
同样,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,也会存在双标的情况。
这让小轩非常费解,为什么自己不能玩?爸爸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后,却都是沉浸在手机中?于是忍不住问了爸爸:“为什么不让我玩,你却自己玩呢?”,爸爸:“我是大人,你是小孩,我说不能玩就是不能玩”,这个回答让小轩心里有点不舒服,却又不敢反驳了。
显然小轩爸爸说的话是没有逻辑可寻的,也毫无说服力,虽然小轩没有反驳,但是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服气,只能回房间暗自生闷气。
这样不仅对于亲子关系有很大影响,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。
但是很多父母却忽视了这点,基本父母们的做法都是利己主义,为了自己舒服,无论自己说的话和做的事是不是正确的,孩子只有乖乖听话的份,反驳也没有,因为这些父母心理认为“我们是你爸妈,我们说的话都是为了你好,听话就对了!”
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双标?
1)一种自私行为,只为方便自己
要求别人都是一套一套的,到了自己身上却真的是“板不住”。的确,作为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,但是,为什么偏偏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呢?
所谓: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想让孩子打心底里服气自己,就要言传身教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,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纪律和生活习惯,怎么有权利去要求孩子?
2)认为自己是“老子”
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是“你爹你娘,所以,当我们教育你时,只有遵从的份。”
这一类家长真的是孩子成长路上的“绊脚石”,如果你对于孩子不能平等看待,以后也别强求孩子能跟自己有多亲近,更不用奢望孩子能把自己当朋友一样倾诉心底话了。这样的教育,只会让孩子生活在无尽的压抑中。
对于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育没有丝毫益处,很多自闭和离家出走的孩子,都是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中,没有快乐可言。
3)对孩子的要求过高
还有一些家长是“望子成龙”,以为通过自己的“压迫”能让孩子变得自立又积极,结果却忽视了孩子闷在心里的感受。
父母一味地对孩子提出要求,而孩子提出的问题就一律无视,这样的不对等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,还会使孩子更加叛逆。
到最后导致“期望越大,失望越大”,父母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抓得这样紧,换来的确是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孩子。
父母的双标教育,对孩子会产生哪些影响?
▼孩子变得叛逆
很多双标的父母会发现,当自己教育孩子时,孩子是会极力抵抗的,主要体现在顶嘴甚至过渡恼怒。虽然大部分都是以父母胜出结尾,那是因为孩子尚存一丝对父母的敬畏,并不代表服气。
长此以往,孩子会越来越叛逆,很可能最后一丝敬畏也会很快消失殆尽。父母的双标,会拉远与孩子之间的距离,不再是孩子心中信任的人。
▼孩子内心缺乏规则
孩子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,父母的双标让孩子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,不仅会脑子混乱,还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丧失原已经形成的规则感,使孩子失去辨别能力。
而且,孩子还很可能会因此失去“边界感”,做事没有逻辑没有原则可言。
▼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
作为父母,如果没有威慑力,基本在孩子心中也就毫无影响力可言了。然而,这个威慑力是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的。
并不是凭借自己作为家长来说特有的“权利”,如果能让孩子打心底把父母当作榜样,那是说明教育时很成功的,这样的父母也是极具威慑力的。
如果想让孩子佩服自己,那一定不能做双标的父母,自己的身体力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不用多说任何话,孩子就会变得自觉。
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?
所以,父母对于孩子能做出恰到好处的引导,是最关键的。没有双标,没有强制,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才是让孩子自我成长的最佳方式。
的确,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“错误的枝杈”,于是父母制定一些规则,但是这个规则,是需要大家共同去遵守的,孩子感受到了父母与自己的“共情”,才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做法和管教。
首先,父母要获得孩子的尊重,孩子才会甘心情愿听从于你。而尊重,是互相的,父母也要同样尊重孩子的想法,即使想法是错误的,作为父母也是有义务去耐心引导孩子。
不要与他人攀比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如果父母一味地欣赏别人家的孩子,只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自信,而攀比也会让父母自己变得焦虑不安,这样的家庭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。
写在最后
家长们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孩子好,这是无可厚非的,只是,要求孩子的同时,自己也要给孩子做榜样,如果连自己都约束不了,孩子跟父母学到的也只是“严他宽己”,对于自己是完全没有约束力可言的。
虽然父母每天嘴上都在唠叨,但是言传身教都做不到,说再多也只是“废话”。如果自己身体力行,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,一句废话都不用,孩子自然明白一些事情应该怎样去做是对的,因为,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呢!
听起来有点矛盾,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对待的做法,会让被强行要求的人感觉很不舒服,甚至引起心底的愤怒。
同样,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,也会存在双标的情况。
孩子:为什么爸爸可以玩手机,我却不行?
这让小轩非常费解,为什么自己不能玩?爸爸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后,却都是沉浸在手机中?于是忍不住问了爸爸:“为什么不让我玩,你却自己玩呢?”,爸爸:“我是大人,你是小孩,我说不能玩就是不能玩”,这个回答让小轩心里有点不舒服,却又不敢反驳了。
显然小轩爸爸说的话是没有逻辑可寻的,也毫无说服力,虽然小轩没有反驳,但是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服气,只能回房间暗自生闷气。
这样不仅对于亲子关系有很大影响,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。
但是很多父母却忽视了这点,基本父母们的做法都是利己主义,为了自己舒服,无论自己说的话和做的事是不是正确的,孩子只有乖乖听话的份,反驳也没有,因为这些父母心理认为“我们是你爸妈,我们说的话都是为了你好,听话就对了!”
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双标?
1)一种自私行为,只为方便自己
要求别人都是一套一套的,到了自己身上却真的是“板不住”。的确,作为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,但是,为什么偏偏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呢?
所谓: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想让孩子打心底里服气自己,就要言传身教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,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纪律和生活习惯,怎么有权利去要求孩子?
2)认为自己是“老子”
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是“你爹你娘,所以,当我们教育你时,只有遵从的份。”
这一类家长真的是孩子成长路上的“绊脚石”,如果你对于孩子不能平等看待,以后也别强求孩子能跟自己有多亲近,更不用奢望孩子能把自己当朋友一样倾诉心底话了。这样的教育,只会让孩子生活在无尽的压抑中。
对于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育没有丝毫益处,很多自闭和离家出走的孩子,都是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中,没有快乐可言。
3)对孩子的要求过高
还有一些家长是“望子成龙”,以为通过自己的“压迫”能让孩子变得自立又积极,结果却忽视了孩子闷在心里的感受。
父母一味地对孩子提出要求,而孩子提出的问题就一律无视,这样的不对等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,还会使孩子更加叛逆。
到最后导致“期望越大,失望越大”,父母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抓得这样紧,换来的确是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孩子。
父母的双标教育,对孩子会产生哪些影响?
▼孩子变得叛逆
很多双标的父母会发现,当自己教育孩子时,孩子是会极力抵抗的,主要体现在顶嘴甚至过渡恼怒。虽然大部分都是以父母胜出结尾,那是因为孩子尚存一丝对父母的敬畏,并不代表服气。
长此以往,孩子会越来越叛逆,很可能最后一丝敬畏也会很快消失殆尽。父母的双标,会拉远与孩子之间的距离,不再是孩子心中信任的人。
▼孩子内心缺乏规则
孩子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,父母的双标让孩子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,不仅会脑子混乱,还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丧失原已经形成的规则感,使孩子失去辨别能力。
而且,孩子还很可能会因此失去“边界感”,做事没有逻辑没有原则可言。
▼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
作为父母,如果没有威慑力,基本在孩子心中也就毫无影响力可言了。然而,这个威慑力是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的。
并不是凭借自己作为家长来说特有的“权利”,如果能让孩子打心底把父母当作榜样,那是说明教育时很成功的,这样的父母也是极具威慑力的。
如果想让孩子佩服自己,那一定不能做双标的父母,自己的身体力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不用多说任何话,孩子就会变得自觉。
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?
所以,父母对于孩子能做出恰到好处的引导,是最关键的。没有双标,没有强制,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才是让孩子自我成长的最佳方式。
的确,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“错误的枝杈”,于是父母制定一些规则,但是这个规则,是需要大家共同去遵守的,孩子感受到了父母与自己的“共情”,才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做法和管教。
首先,父母要获得孩子的尊重,孩子才会甘心情愿听从于你。而尊重,是互相的,父母也要同样尊重孩子的想法,即使想法是错误的,作为父母也是有义务去耐心引导孩子。
不要与他人攀比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如果父母一味地欣赏别人家的孩子,只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自信,而攀比也会让父母自己变得焦虑不安,这样的家庭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。
写在最后
家长们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孩子好,这是无可厚非的,只是,要求孩子的同时,自己也要给孩子做榜样,如果连自己都约束不了,孩子跟父母学到的也只是“严他宽己”,对于自己是完全没有约束力可言的。
虽然父母每天嘴上都在唠叨,但是言传身教都做不到,说再多也只是“废话”。如果自己身体力行,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,一句废话都不用,孩子自然明白一些事情应该怎样去做是对的,因为,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呢!